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首次增列“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作出数据是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战略研判。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首次提出了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的指导方针。
如何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的重要命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此提出建议,从产权制度、标准规范、交易平台、治理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
01、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体系需求迫切
杨杰董事长认为,系统推进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内在需要。与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市场体系相同,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应包括完备产权制度、科学标准规范、统一交易平台、完善治理机制等四方面。但相比其他要素,数据具有非实体、可再生、易复制、易流通、外部性、非竞争性等特殊属性。同时,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新的作用机理,基于全量数据的深度学习将在新需求发现、基础理论突破和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数据的特殊属性和新作用机理,一方面使得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更为显著,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新动力和强劲动能;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相关方权益保障难、重复冗余数据存储流通成本高企、数据安全及白噪声带来实体世界的重大风险等新问题。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优势,有效应对数据要素新问题,必须系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我国现阶段对于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的需求迫切。这既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倍增、叠加作用,尽快将我国超大规模数据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提高决策能力、丰富治理手段等作用,助力解决我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所具有的复杂多样问题,保持国家健康平稳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通过行政手段短时间内实现通信网络大数据与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等政府及行业数据的流通融合,有力支撑流动人群疫情态势研判、防疫精准施策,展现了数据流通蕴藏的巨大价值,同时也彰显了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的必要性,以市场手段实现数据常态化流通,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
总体而言,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部署要求,深入研究数据要素特征规律,从产权制度、标准规范、交易平台、治理机制等四方面同步着手,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形成体系化优势,对于助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速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02、四大问题制约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发展
杨杰董事长调研发现,我国在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多个区域性试点,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但在产权制度、标准规范、交易平台、治理机制等四方面仍存在相应问题。
一是产权制度方面,数据要素产权属性尚未清晰界定,相关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相关主体的数据及衍生数据使用权、排他权和处置权等权责不明确,数据不敢用、过度用等现象并存。
二是标准规范方面,部分数据流通关键标准缺失,难以支撑数据要素市场化交易流通。数据质量规范标准、数据价值量化标准都比较缺乏。
三是交易平台方面,尚未形成多级联动体系,制约数据交易规模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我国已有多个地方性和行业性的数据交易平台,但缺乏国家级平台,相关方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各交易平台缺乏统筹联动,数据孤岛现象广泛存在。
四是治理体系方面,治理机构及机制不完善,难以充分满足市场发展和重大事件防控需要。缺乏国家级数据要素市场管理机构,面向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数据治理体系不完善。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时,表现出部分数据开放共享不充分不及时、不同地区数据平台建设水平及调度能力存在差异等问题,数据的应急处突支撑效果尚有提升空间。